“江上”两句忽然开宕言楼外之景点春晓张惠言谓是梦境大误上半阕
“江上”两句,忽然开宕,言楼外之景,点春晓。张惠言谓是梦境,大误。上半阕虽未说出人,但于惹梦两字内已隐含此主人,与前章相同,亦说美人晓起,惟不正写晓起之情事,写帘内及楼外之景物耳。此章之时令为正月七日,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雁飞残月天”之雁,亦不无来历。
下半阕正写人,而以初春之服饰为言。《后汉书·舆服志》:“皇太后入庙,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贾充《典戒》云:“人日造华胜相遗,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像西王母戴胜也。”《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陆龟蒙诗:“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作一金钗。”《文昌杂录》:“唐制,立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据此,知胜有华胜、人胜之别,又有金胜、彩胜之分,金胜者镂金为之,彩胜则剪彩为之,人胜像人形,华胜则为别种之图案。立春日或人日以为饰,妇女戴之头鬓,缀于钗上,亦名幡胜,一称春幡。此章之时令,在“人胜参差剪”一句中,盖初春情事也。
俞平伯云:“‘藕丝’句其衣裳也,‘人胜’句其首饰也。”可以如此说。但若说“藕丝”句为剪彩为胜之彩段之色则意亦连贯。这些地方是各人各看,无一定的讲法。“双鬓隔香红”亦然,俞说香红即花,“着一隔字而两鬓簪花如画”。谓簪花固妙,惟“香红”两字,词人只给人以色味之感觉,到底未说明白,不知谓两鬓簪花欤,抑但说脂粉,抑即指彩胜而言,是假花而非真花,凡此均耐人寻味。且吾人对于唐代妇女之服饰妆戴究属隔膜,故于飞卿原意亦不能尽知。“玉钗头上风”,俞平伯云:“着一风字,神情全出,不但两鬓之花气往来不定,钗头幡胜亦颤摇于和风骀荡中。”飞卿另有咏春幡诗云:“玉钗风不定,香径独徘徊。”可谓此句之注脚。
此章亦但写美人之妆饰体态,兼以初春之时令景物为言。
第三首
此章换笔法,极生动灵活。其中有描绘语,有叙述语,有托物起兴语,有抒情语,随韵转折,绝不呆滞。“蕊黄”两句是描绘语,“相见”两句是叙述语,“翠钗”两句托物起兴,“心事”两句抒情语也。
凡词曲多代言体。戏曲之为代言体,最易明白,如莺莺上场唱一曲,乃作者替莺莺说话,张生上场唱一曲,乃作者替张生说话。词在戏曲未起以前,亦有代言之用,词中抒情非必作者自己之情,乃代为各色人等语,其中尤以张生、莺莺式之才子佳人语为多,亦即男女钟情的语言。宫闺体之词譬诸小旦的曲子。上两章但描写美人的体态,尚未抒情,笔法近于客观,犹之《诗经·硕人》之章。此章涉及抒情,且崔、张夹写,生、旦并见,于抒情中又略有叙事的成分。何以言之?“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此张生之见莺莺也。“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此崔、张合写也。“翠钗”以下四句,则转入莺莺心事。譬之小说,观点屡易,使苦求神理脉络者有惝恍迷离之感。实则短短一曲内已含有戏曲之意味。故知乐府歌曲,不拘一格,写人、写事、写情、写景均无不宜,如此章者虽只是小旦曲子,但既云隐笑,又云相见,则其中必有一小生在。其与戏曲不同者,戏曲必坐实张某、李某之事,词则但传情调,其中若有故事之存在,但不具首尾,亦譬如绘画,于变动不居的自然中抓住某一顷刻,亦譬如短篇小说,但说一断片的情绪,此情绪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谓之崔张之事亦可,谓之霍、李、陈、潘均无不可。词之言情用此种方式表达者甚多。若谓飞卿此词,自记其艳遇,则凿矣。飞卿之艳游尽多,又何必在牡丹、纱窗之间乎?又何必不在牡丹、纱窗之间乎?此亦不过设想有此境界与情调而已。
蕊黄,黄色花粉,用以傅于眉额之间,《木兰诗》:“对镜贴花黄。”飞卿诗:“额黄无限夕阳山。”(山以拟眉)宿妆者与新妆对称,谓晨起未理新妆,犹是昨日之梳妆也,故谓之宿。翠钗两句是托物起兴。凡诗歌开端,往往随所见之物触起情感,谓之“托物起兴”。此在下片之始,故可用此句法。乃是另一开端。于兴之中,又有比义,钗上双蝶,心事可喻。用以结出离别之感,脉络甚细。知、枝为谐音双关语,《说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主要还在说“心事竟谁知”一句,而以“月明花满枝”为陪衬,在语音本身上的关联更为紧凑。在意境上,则对此明月庭花能不更增幽独之感?是语音与意境双方关联,调融得一切不隔。《越人歌》古朴有味,飞卿的词句更其新鲜出色,乐府中之好言语也。
第四首
- 在礼教之士眼中这些举止全都背礼伤教;可在魏晋名士们看来这样做[图]
- 言长者叙说长者的故事指前面所说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之“口不[图]
- 至于抛绣球选夫并没有文献明确记载虽然古有诗云“天街直扶花枝过[图]
- 当年要是像现在研究生这样写论文曹老师肯定不会让我们得学位当然[图]
- 右辅都尉官名西汉以京兆、冯翊、扶风为三辅元鼎四年更置[图]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军事后勤问题《孙子兵法》中指[图]
- .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吴吴郡,四姓四个家族[图]
- 苏轼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书法继承“二王”传统但又注意创新他[图]
- 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二年 此篇题目一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图]
- 陈处境差胜于阮《旌德碑》“大运茫茫天地悠悠沙麓气冲太阴光流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