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所系惟在任人
治乱所系,惟在任人
边光范(公元90者—973年),字子仪,北宋并州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人。他颇具才干,为人谦退和雍,为官体恤民情、纾解民忧,历唐、晋、汉、周、宋五朝,身居要职,政绩斐然。初仕榆次令,开宝初年官拜御史中丞。
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边光范升任太府少卿。他上书说:“我听说唐太宗说过这样的话:‘我居住在深宫之中,眼睛和耳朵所能听到和看到的情况有限,所委托和倚重的只有都督、刺史等官员。’因此可知,这些官职非常重要,所任用的人关系着国家的治乱与兴亡,对他们的任命决不能轻率从事,必须委任那些有贤能的人才。而现在的都督、刺史有的是世袭承继世禄,有的是家庭富有用钱买来的,有的是因为一点小小的军功获得的,有的是靠资格逐级熬上来的,实实在在地说,这些都督、刺史恐怕对治理国家、抚民、御吏的方法一点也不懂,朝廷用这些人去管理百姓,百姓想得恩惠恐怕是不可能的。希望朝廷选拔能干的官吏来解除百姓的疾苦,使国家实现升平的局面。”奏书送进皇宫后,像一块石头沉到大海里去,没有人给予重视。
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石重贵即位,为少帝。边光范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担当京城治理大任。当时京城由于蝗灾,粮食歉收,边光范受命前往亳州筹集军粮,他出价公允,组织有序,不因受命于皇帝而横征暴敛,受到地方的称赞。
边光范一生经历变化复杂,但是,他无论是在哪个朝代的中央或地方,无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担任哪种职务,都能尽职尽责,处理政务干练妥当,政声卓著,利国利民。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四夷]指居住在中国四周未开化的少数民族部落。古代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南方的少数民族为“蛮”,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貊”。
[中国]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家。
仁德之人的心至公无私,能以正心对待善恶。也只有有仁德的人有资格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共同居住在国中。这就叫作有德的人爱憎分明,能够以公正之心关爱褒扬好的品德,有资格批评那些卑劣的行为。
朱子说:“有此媢疾之人,妨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以其至公无私,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
仁爱是幸福的源泉
作为平民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享受幸福。那幸福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在柴米油盐、磕磕碰碰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其实,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颗仁爱和感恩的心。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崇尚淳朴、恬淡、飘逸、豁达、随遇而安。从内心爱好自然,使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德,体会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自然而然地产生仁人爱物之心,幸福、快乐也就随即而生,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天性自然得到发扬。
- 在礼教之士眼中这些举止全都背礼伤教;可在魏晋名士们看来这样做[图]
- 言长者叙说长者的故事指前面所说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之“口不[图]
- 至于抛绣球选夫并没有文献明确记载虽然古有诗云“天街直扶花枝过[图]
- 当年要是像现在研究生这样写论文曹老师肯定不会让我们得学位当然[图]
- 右辅都尉官名西汉以京兆、冯翊、扶风为三辅元鼎四年更置[图]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军事后勤问题《孙子兵法》中指[图]
- .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吴吴郡,四姓四个家族[图]
- 苏轼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书法继承“二王”传统但又注意创新他[图]
- 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二年 此篇题目一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图]
- 陈处境差胜于阮《旌德碑》“大运茫茫天地悠悠沙麓气冲太阴光流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