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其身置个人存亡于度外成其私许多译者将此译为达到私欲、自私的
外其身:置个人存亡于度外。
成其私:许多译者将此译为达到私欲、自私的目的。显然不合适,张松如译为“成就了他的营私”,也不合适。因为在《老子》书中,圣人是不自私、不营私的,他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主观上是不存在“私欲”的,因而这里不应译为“营私”、“私欲”。此处圣人之“私”,应指实现其自身的理想、愿望或事业。王弼注云:“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薛蕙云:“夫圣人之无私,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然而私以之成,此自然之道耳。程子有云:‘老子之言窃弄阖辟者也。’予尝以其言为然,乃今观之,殆不然矣。如此章者,苟不深原其意,亦正如程子之所诃矣。然要其归,乃在于无私。夫无私者,岂窃弄阖辟之谓哉!”(《老子集解》)
天地的存在既长且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并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它就能够长生。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众人之后,他的所得反而先于众人;他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其自身反倒得到保全。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的无私吗?他反而因此而成就了伟业。
八章
本章以水为喻,说明道德的高尚就应当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与物相争,在老子看来,水的这种品格是与道最为相近的。因而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把事情都处理得很好。老子贵柔,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不争而使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观点,在以后的各章中还经常出现。先秦时期,被称为中国美学史的“比德”时期。所谓比德,即通过对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属性进行抽象化、人格化与伦理化,举凡山水、草木、鸟兽、金玉等种种物品,均可成为“比德”的对象物。孔子曾以多种事物来作为比德的对象。《荀子·法行》篇载有孔子和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贵玉而贱珉”,是不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孔子告诉他并非这个原因,是因为玉和珉品质的不同,他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这显然将玉拟人化,赋予它人类的美好的品格。非独儒家如此,道家也不例外,本章即为典型的比德之作,老子以水比喻“道”及得道者的品格,完全将水拟人化了。“水”在道家学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994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中,发现了一篇《太一生水》的道家著作,与楚简《老子》丙简抄作一书,其开头便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显然这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重要学术理论,也是道家宇宙生成理论的一种。文中还提出:“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由是可知“水”在道家学说中的特殊重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最高尚的德行或品格。陈荣捷云:“水、牝与婴儿,是老子用以象征道之最著名者,此种象征基本上是伦理的,而非形上学的。颇堪玩味的是,初期的印度人将水和创造联结在一起;希腊人则视之为自然的现象;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不管老子或孔子,则宁可从中寻得道德的训示。笼统说来,这些不同的进路,分别形成了印度、西方与东亚不同的文化特色。”(《老子之道》)
处众人之所恶:指甘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王弼注云:“人恶卑也。”水总是流往低下之处。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喜高而恶下,所以说水是处人之所恶。
几于道:接近于道。王弼注云:“道无水有,故曰‘几’也。”张松如云:“下面七句,都是水德的写状,又是实指上善之人,亦即通过水的形象来表现‘圣人’乃是道的体现者。”(《老子说解》)
- 土建资料员工作内容[图]
- 职场想被重用,可以选择哪些岗位?[图]
- 物业管理工作内容[图]
- 如何用PPT制作快闪?[图]
- 如何改善精神内耗的状态?[图]
- 「职场问答」应届生能选择创业公司吗?[图]
- 求职面试时自我介绍技巧及[图]
- 不要做职场上的这几类“植物人”[图]
- 母乳宝宝过敏莫惊慌[图]
- 高龄孕妇的优生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