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近出贝多枝 [6] ,弹材中第一。[1] 贝多:梵语音译,也称“贝多罗”、“毕钵罗树”、“菩提树”、“道树”等,树名。叶可裁为梵夹,用以写经。
[2] 梵语:古印度书面语。《嵩山记》称嵩高寺中有思惟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嵩山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山西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
[4] 《贝多树下思惟经》:也称《思惟要略法经》,后秦鸠摩罗什译,述说大乘禅观之大要。顾微《广州记》称贝多叶似枇杷:《太平御览》卷九六〇引顾微《广州记》:“贝多似枇杷,而有光泽耀日。”
[6] 交趾:在今越南河内西北。贝多 出自摩伽陀国。树高六七丈,冬天不落叶。贝多树有三种:其一多罗婆力叉贝多,其二多梨婆力叉贝多,其三部阇婆力叉贝多。多罗、多梨都是用叶片写经,部阇一类是用树皮来写。贝多是梵语,汉语翻译为叶。贝多婆力叉,就是汉语中的树叶。西域佛经用这三种树皮或树叶写,如果保护得好,也能传承五六百年。
《嵩山记》记载说嵩高寺里有思惟树,这就是贝多树。佛家有《贝多树下思惟经》,顾微《广州记》称贝多叶像枇杷叶,都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