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义名篇,正如篇题所示,是讲人生快乐问题。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可以养活性命,即提出了“至乐活身”的命题。什么叫“至乐活身”呢?作者就世俗之见展开了描述,并予以否定,最后提出自己的“无为诚乐”、“至乐无乐”的结论。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虽有偏颇之处,但其内含的深层次的思考,对探讨养生养性还是很有价值的。
本篇由若干独立的文字段落组成,其中首段为论,阐明主旨,其他段落为寓言体,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烘托主旨内容。其中的“颜渊东之齐”一则寓言,通过海鸟与鲁侯关系的描述,就“以己养鸟”还是“以鸟养鸟”命题的生发,说明了只有顺应自然的本性,各随其情,才能达到“至乐活身”的目的,相当精彩。我们选首段与此段予以介绍。
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1)?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2)?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3),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4)!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5),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6),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7)!烈士为天下见善矣(8),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9)。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10)。”故夫子胥争之(11),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12),然如将不得已(13),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14),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5)。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16)。芒乎芴乎(17),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8)!万物职职(19),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20)。”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1)活身:养活身体,养身。
(2)乐:喜欢。恶(wù):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