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宜昌KTV招聘网 > 宜昌热点资讯 > 宜昌名言/句子 >  变文是从说唱佛教故事开始运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印度梵文经典有

变文是从说唱佛教故事开始运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印度梵文经典有

2022-10-16 07:16:02 发布 浏览 668 次

变文是从说唱佛教故事开始,运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印度梵文经典,有偈颂,有长行,也就是韵文和散文更迭使用。后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曹植,创作一种特殊声调,所谓“以微妙音歌叹佛德”(《高僧传》卷十三),魏、晋以来一直普遍流行,叫做“梵呗”。晋代庐山释慧远,又创为“唱导”,借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同上)。这就为唐代变文开辟了道路。这种普及性的宗教宣传,唐代叫做“俗讲”。由于它得迎合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就把“或杂序因缘,或旁引譬喻”(同上),作为“唱导”或“俗讲”的一种手法。从“旁引譬喻”,把世俗间故事七扯八拉地讲给听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唐代有一位文溆和尚,就是惯于“公为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赵璘《因话录》卷四),借以博得市民们的欢迎。当然这种边说边唱的艺术形式,最初应该也是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不过它和佛教的宣传方式,大概也有其交互影响,那是可以断言的。

从唱导演为变文,再由变文分作两条道路发展:诸宫调以唱为主;话本则说的成分为多。在诸宫调未兴之前,教坊大曲和民间不断创作的杂曲,作为歌舞娱乐的主要形式。但大曲段数过多,每段如果只配上同一形式的歌词,唱来唱去,都是这一套,就不免叫听众发生厌倦。杂曲只适宜于单独抒情,不能够用来演唱一桩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就难以满足广大听者的要求。诸宫调的作者为了弥补这些缺憾,于是把几支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再由若干套合成一个故事的整本,恰好一套描述一段情节,换一个宫调就换一部韵脚。这比大曲的变化要多得多,而又不像元、明以来的散套和杂剧,整个的曲牌都得属于同一宫调,整套或整本都得用同部韵脚。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又有它的充分自由,确是一种很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曲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用诸宫调说唱故事,一般说是孔三传所创。他生于北宋盛时,生活在繁华热闹的汴京,专力为瓦肆中人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参考耐得翁《都城纪胜》和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王灼也曾提到:“泽州(今山西晋城)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碧鸡漫志》卷二)后来流传到杭州,为妇女们所爱唱。可惜他的作品,到现在只字无存了!

现存的诸宫调,只有《董解元西厢记》还是一个完整的本子。他一开卷就列举了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些诸宫调。其间所提到的一些故事,也有见于元人石君宝的《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杂剧中的:

〔醉中天〕我唱到那双渐临川令,他便脑袋不嫌听。搔起那冯员外,便望空里助采声,把个苏妈妈便是上古贤人般敬。我正唱到不肯上贩茶船的小卿,向那岸边相刁蹬。俺这虔婆道,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赏花时〕也难奈何俺那六臂哪吒般狠柳青,我唱的那七国里庞涓也没这短命,则是个八怪洞里爱钱精。我若还更九番家厮并,他比的十恶罪尚犹轻。

这些话都出自以唱诸宫调为职业的女子韩楚芝之口,而且提到《三国志》和《五代史》,可见宋、元间的民间艺人,对诸宫调的编写和说唱,必然是盛极一时的。

宫调的名称,是从琵琶来的。宫乘十二律叫做宫,商、角、羽乘十二律叫做调。沈括说:“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他又引唐开元时琵琶名手贺怀智的《琵琶谱》序:“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簇、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元稹《琵琶歌》也有“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元氏长庆集》卷廿六)的说法。至宋教坊所用,只正宫调、中吕宫、道宫调、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越调、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中吕调、南吕调、仙吕调、黄钟羽、般涉调、正平调等十八宫调。其后歇指调并入双调,就只剩下十七宫调。元周德清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它的名称和宋教坊所用小有出入。周氏又分别说明各个宫调的不同情调:

仙吕调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